⒁指上海明日书店。这里所说的杂志,后来没有版。
③指常燕生的《挽狂飙》一文。参看《三闲集·吊与贺》。
⑥五旗参看本卷第58页注④。
⑨“闻诛独夫纣矣,未闻弑君也”语见《孟·梁惠王》“独夫”原作“一夫”
。但不久就遇到了大骂人主义的风
⒀,我也就借此偷懒,不再写下去,现在连稿
也不见了。
一九三二年四月二十六日之夜,记。
⑾指收《三闲集》中的《怎么写》和《在钟楼上》二文。
到得前年,柔石要到一个书店⒁去杂志的编辑,来托我
随随便便,看起来不大
痛的文章。这一夜我就又想到
“夜记”立了这样的题目。大意是想说,中国的作文和
人,都要古已有之,但不可直钞整篇,而须东拉西扯,补缀得看不
,这才算是上上大吉。所以
了一大通,还是等于没有
,而批评者则谓之好文章或好人。社会上的一切,什么也没有
步的病
就在此。当夜没有
完,睡觉去了。第二天柔石来访,将写下来的给他看,他皱皱眉
,以为说得太噜苏一
,且怕过占了篇幅。于是我就约他另译一篇短文,将这放下了。
⒀大骂人主义的风
一九二八年上半年,创造社主办的《文化批判》、《创造月刊》上连续发表《艺术与社会生活》、《人
主义者怎样地防卫着自己?》、《“除掉”鲁迅的“除掉”!》、《毕竟是醉
陶然罢了》等文,将鲁迅作为“人
主义者”
行了错误的批评。
②常燕生参看本卷第58页注⑥。他是《长夜》的经常撰稿人,在该刊第三期(一九二八年五月)发表的《越过了阿Q的时代以后》中说:“鲁迅及其追随者,都是思想已经落后的人。”又说:“鲁迅及其追随者在此后十年之中自然还应该有他相当的位置。”《长夜》,文艺半月刊,国家主义派分左舜生等主办,一九二八年四月在上海创刊,同年五月停刊,共
四期。
⑿日本幕府的磔杀耶教徒十六世纪天主教传日本后,迅速传布全国。当时统治日本的江
幕府(1603~1867)害怕教徒联合反抗,于一六一一年下令禁教,并用酷刑杀害教士和教徒。一六三七年岛原的天主教徒起义,幕府曾调动十余万军队
行镇压,杀万余人。幕府,一一九二年至一八六七年日本封建时代的中央军事独裁政权。
⑧《氏文通》清代
建忠著,是我国最早的一
较有系统的研究汉语语法的书。《文章作法》,夏丐尊、刘薰宇合编,一九二六年上海开明书店
版。
④陈源的批评法参看本卷第113页注⑧。⑤“汲汲乎殆哉”语《孟
·万章上》:“天下殆哉,岌岌乎!”
⒂“人琴俱亡”晋代王徽之(字猷)悼念王献之(字
敬)的故事,见《世说新语·伤逝》:“王
猷、
敬俱病笃,而
敬先亡。
猷问左右:‘何以都不闻消息,此已丧矣。’语时了不悲,便索舆来奔丧,都不哭。
敬素好琴,便径
坐灵床上,取
敬琴弹,弦既不调,掷地云:‘
敬,
敬,人琴俱亡!’因恸绝良久,月余亦卒。”
①本篇在收本书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。
现在去柔石的遇害,已经一年有余了,偶然从纸里检
这稿
来,真不胜其悲痛。我想将全文补完,而终于
不到,刚要下笔,又立刻想到别的事情上去了。所谓“人琴俱亡”⒂者,大约也就是这模样的罢。现在只将这半篇附录在这里,以作柔石的记念。
⑩“中庸”语见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”据宋代朱熹注:“中者,无过无不及之名也;庸,平常也。…程曰:‘不偏之谓中,不易之谓庸。中者,天下之正
,庸者,天下之定理。’”
⑦刘大杰的文章题为《呐喊与彷徨与野草》,刊于《长夜》第四期(一九二八年五月)。其中说:“鲁迅的发表《野草》,看去似乎是到了创作的老年了。作者若不想法变换变换生活,以后恐怕再难有较大的作品罢。我诚恳地希望作者,放下呆板的生活,(不要开书店,也不要作教授)提起包,走上国外的旅途去,好在自己的生活史上,留下几页空白的地方。”刘大杰(1904~1977),湖南岳
人,文学史家。当时是《长夜》的主要撰稿人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