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盟规定,在各自的利益在受到侵害时,将采取必要的措施。中德双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和第三国开战的时候,另一国将保持中立。在上述情况下,如果交战中的第三国和其他一国或数国结成同盟进行参战的话,中德将协同作战,媾和也将根据同盟国相互间的协议进行。中德两国不缔结有害于两国利益的其他条约。在危及两国利益的时候,要相互通报。两国海军平时要加强协作,在入坞修船、补给煤炭等方面相互提供方便,并且明确表示,双方要努力保持优于第三国的陆军和海军力量。
随着德、意、中三国轴心形成,世界局势陡然紧张起来。各国开始重新恢复海军建设计划。原来,中华帝国并没有加入华盛顿海军条约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,主炮口径上升到405毫米至450毫米。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,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。
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,美国、英国、法国和意大利四个海军强国签订了《限制海军军备条约》,也就是《华盛顿海军条约》,限制主力舰的吨位为35,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405毫米,并规定美、英、、法、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即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为10:10:6:3。5。此外还规定了缔约国航空母舰总吨位、标准排水量、火炮口径。
该条约的规定造成各国海军大量裁军,大量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建造计划被取消。但实际上,虽然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是为了防止军备竞赛,但在海军假日时期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暗涛汹涌。各国都在该时期酝酿扩建海军,尤其是提升海军舰船的技术含量和武器的威力。
中华帝国和苏联一样并没有加入到《华盛顿海军条约》中去。不过从1922年《华盛顿海军条约》生效其,直到1930年,中华帝国并没有制造35000级别吨以上的战列舰。
实际上,中华帝国从1930年起,就开始大量的制造航空母舰和潜艇,把其当作海军作战的主要舰种。至于战列舰,二战时期的战列舰大多采用15或16英寸甚至18英寸口径主炮,航速达27节以上,甚至30节以上。
考虑到各海军强国重新开始超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。英国建造了五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和一艘前卫号战列舰。美国海军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、四艘南达科它级战列舰、四艘依阿华级战列舰。德国海军建造了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,日本海军建造了两艘大和级战列舰。法国、意大利也建造了新型的战列舰。罗凯决定也制造两艘超级战列舰,用来当作舰队的旗舰。
到了1936年《华盛顿海军条约》到期,中华帝国的海军力量已经不比美国弱,位列世界第二,引得列强深感不安,不过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,各国已经武力展开像一战前英、德两国那般规模的海军军备竞赛。
在陆军方面,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,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,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,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,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,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,排在波兰后面,勉强做个世界第八。
苏联是军事实力强盛的国家,1940年其gdp达300亿美圆,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500万人以上,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,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。不过由于轻工业不行,苏联一直被贫穷所困扰,所以在二战前期他们的陆军在装备上比美国好不了多少。